<rp id="0pr9q"></rp>
    1. <rp id="0pr9q"></rp>
      <rp id="0pr9q"></rp>
    2. <th id="0pr9q"></th>
      首頁    遇見東師    2016    一月   

      巧心烹珍饈,妙手藏齒香

      時間:2016-01-05點擊:

      主題策劃 采微工作組 指導教師 孫琳
      編輯 徐鵬 文字采訪 單思宇、田玥
      圖片攝影 王鑫迪 審核 徐紅彥
      主辦單位 信息化管理與規劃辦公室 協辦單位 黨委宣傳部<br/>文學院<br/>傳媒科學學院<br/>美術學院

      攤開粗糙的手掌,托住從壓面機下滑出的素凈的面皮,平穩地放在桌板上,油刷均勻地刷過,面皮上泛著金燦的光澤,再把它細疊成四層,張開雙臂拉伸,用刀利落地切成等份,取一塊,雙手大拇指往中間用力一按,將有疊紋的兩邊朝中間捏合,左手捏住一端,往右手的大拇指上繞合,一個精致的花卷就層次分明地盛開在王師傅的手掌心上……

      王錦付是飲食服務中心南苑餐廳的一名面點師傅,在東師已兢兢業業地干了六年,他和他的團隊負責早餐的主食部分,全憑他們靈巧的手藝、默契的合作,我們的味蕾得以在清晨肆意綻放,包子、饅頭、餡餅,還有口感松脆的油條,這些都是我們開啟一天味覺的絕對密碼。作為團隊的主力,披星戴月是王師傅六年東師生活的真實寫照。凌晨3點上班,下午1點下班,中間只有2小時的休息時間,接著下午3點又得趕回工作間,持續工作到晚上6點才能回家。由于長期的睡眠不足,王師傅的頭發脫落得很快,而他卻把長期的勞苦當成了一種習慣。

      對于王師傅來說,面點制作并非總是無往不利的,新品種的調試就是一個尤為煎熬的過程。所謂“眾口難調”,有幾千張嘴,就有幾千種鐘愛的味道,為此,在工作期間,王師傅曾參加了多次培訓??墒?,廚藝的傳授不只靠口耳相傳,更要心領神會。每每學會一個新花樣,王師傅總要反復試驗,自己領悟,不斷地改善口味。他覺得人要活到老學到老,既然不能一通百通,那就要不停地學習,適應新品就是王師傅的一個漫長的學習歷程。美味的每一個瞬間,無不是他的用心創造。

      談及自己的工作原則,王師傅坦言,自己向來堅持“先做人,后做事”、“看著人,才能看著事”,也正是如此,餐廳的管理員趙阿姨對他的評價頗高,她笑道:“最欣賞王師傅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找他的毛病等于‘雞蛋里挑骨頭’——白扯!”在后廚,我們有幸見識到王師傅的手法,做花卷時,他在心底計量好了均等的份數再下刀,面團圓潤,上揉下撴,左抻右拉,十指紛翻,花卷一次成型?!翱椿ㄈ菀桌C花難”,這關鍵的捏形一步看似簡單,卻是王師傅兩年辛苦摸索的成果。做出來的花卷剛好擺滿鐵盤,行列整齊,賞心悅目。

      去年冬天,后廚設備出現一些問題,為了不影響生產,保障正常開餐,王師傅是第一個提出要堅守崗位的人,原本6點鐘就可以甩手回家,他卻直到凌晨1點才下班,小憩了2個小時后,他又回到了自己的崗位。感動我們的,不只是那流戀的味道,還有那流淌在血液里的勤勞和堅守。

      “從手到口,從口到心,中國人延續著對世界和人生特有的感知方式”,東師人也不例外。隨食物流竄出的美味,與我們的舌尖相遇,那一種至誠的情意,與我們的心靈相觸。那一份真摯的東師情,流轉在東師人柔情的眼波里,上翹的嘴角邊,正在冬天的暖陽下持續發酵……

      • 主題策劃采微工作組
      • 時間2016-01-05
      • 文字/采訪單思宇、田玥
      • 圖片/攝影王鑫迪
      • 指導教師孫琳
      • 審核徐紅彥
      • 編輯徐鵬
      • 投 稿
      • 黨委宣傳部
      • 信息化管理與規劃辦公室、美術學院
      久久久精品小草
      <rp id="0pr9q"></rp>
      1. <rp id="0pr9q"></rp>
        <rp id="0pr9q"></rp>
      2. <th id="0pr9q"></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