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東北解放戰爭雖有轉機、卻仍然戰火紛飛的1947年9月,由原工作單位保送進入東北解放區最高學府東北大學學習的。當時學校坐落在“東北的延安”——佳木斯市區的邊緣,是由一座被戰火破壞的日偽時期的醫院修復而成的。由于學校在此剛建校一年,戰爭年代一切為了前線,地方物資和經費依然十分缺乏,物質生活十分簡陋,校舍的窗戶很少有玻璃,多為木板代替。每間寢室兼學習室,大房間靠墻左右兩面設置木板通鋪,中間設幾張木桌供學習用。我所在的宿舍是小間,一面是通鋪,一面擺有學習桌。我們小組有9名男生,就寢時就擠在這張4米多長的通鋪上。
師生一律享受供給制,過著軍事共產主義生活?;锸碁樾∶罪?,白菜或蘿卜湯,除年節外,平時沒有葷腥。記得1948年“三八節”,晚飯時伙房通知女干部、女學生另行就餐,男生仍是平時飯菜。晚自習時,男女學生又分別開會,男同學會議內容為檢查輕視婦女、歧視婦女的封建思想影響;女同學討論婦女解放。第二天,有年齡小的頑皮的男同學就問女生昨天單獨會餐吃了什么好東西?被問者竟神秘兮兮地不說,只有被追問得不得不答時,才承認彼餐有魚,立即引得大家捧腹大笑,并從此當成笑料留傳下來。后來老同學聚會時,少不了的節目便是重提“三八節”女同學翻身吃大魚,男同學被迫作檢討的一段趣聞。
開學后不久的一天,突然市內防空警報響起,由于這是地處東北解放區大后方的佳木斯幾乎前所未有的事,大家雖然跑到樓外,但也找不到妥善的隱蔽之處。事后通知,是國民黨軍機飛來偵查騷擾。學校從第二天起便動員學生一邊上課學習,一邊自己動手在校區周圍開挖防空壕、貓兒洞,以防敵人來空襲。
那時學生每月人均得到東北流通券800元津貼,相當于建國后人民幣8分錢,只能買一張郵票。一些抽煙的人將每月的津貼湊到一起,合伙買點黃煙葉過過煙癮。
1948年3月,東北解放戰爭經過冬季攻勢作戰后,國民黨軍隊已退縮至沈陽、長春、錦州等鐵路線上的幾座孤城。吉林、四平等大量東北中部、南部中小城市和廣大地區被解放。依據解放戰爭的形勢,在戰略防御階段,我校被迫自1946年春從本溪輾轉經通化、吉林撤至東北解放區后方佳木斯,現人民解放軍已轉入戰略反攻和進攻階段,根據東北局的決定,我校奉命自佳木斯遷往剛獲解放不久的吉林,與以前由國民黨政府辦的“長白師范學院”、剛改為人民政府辦的吉林大學合并。
當時,我校師生正按教學計劃在附近鄉下參加農村春耕生產勞動,并檢驗所學的解放區土地改革運動的知識和體會這一革命運動的偉大歷史意義。學校在5月中旬通知我們第三屆第二班師生80余人為先遣隊,迅速返校打前站。我們立即告別各村農民返校,經過幾天的準備,每人帶上新發下的服裝,乘火車經哈爾濱、蛟河到達吉林市八百垅校址,受到原吉林大學師生的歡迎。為了準備大批后續人員的到來,我們不顧旅途的疲勞,迅速投入修復校園的勞動中。首先將我們隨車運來的行李、家具從車上轉運至附近的黃旗屯車站,步行2公里用肩扛背負運至校園。班主任吳伯簫老師親自帶頭搬運東西,這對大家是很大的鼓舞。隨后整理雜草叢生的校園。因為戰爭的緣故,吉林雖已解放,糧食蔬菜卻供應不上,我們用的菜還是隨火車自佳木斯運來的小蔥,帶葉的青菜由于難以儲存無法攜帶。為解決學校師生的吃菜問題,我們利用校園附近的荒蕪空地種起了蔬菜。同時,我們這班同學也進入了緊張地學習總結階段,等待結業。
此時,東北即將全部解放,須適時轉入經濟建設,改善民生,同時繼續支援關內的革命戰爭,為此,需要培養大量各方面的高級建設人才。學校根據東北行政委員會的決定,在繼續辦短訓班的同時,立即轉入試辦正規化大學的各種專業的嘗試。我們這些從短訓班結業的學生即刻便成了學校招收新生的首選對象。當時,解放區百業待興,亟需這些結業的學生。根據上級指示,年齡大和社會亟需的部分人立即分配工作。經學校動員,我班即有五分之二的人經考試合格后,被學校新設置的本科各專業錄取。我當時被錄取進入社會科學系史地科學習,專攻中外歷史地理,又開始了新的征程。記得1948年冬至1949年春,我們一邊如饑似渴地進行著緊張的專業學習,一邊不斷地為慶祝解放軍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勝利和長春、沈陽、徐州、天津、北平等大城市的解放而多次扭起秧歌,上街與人民群眾慶祝革命戰爭的輝煌勝利。
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學校又根據東北行政委員會的決定,從吉林市向剛解放的長春搬遷,接收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辦的“長春大學”。這所學校是國民黨軍隊占領長春后接收了幾乎日本侵占東北時期所有大學而創辦的。1949年初夏,我們第一年的大學生活還未結束,便又開始自己動手,將書桌、凳子、圖書等設備,以及自己的行李,裝上火車,向長春進發。
長春,我還是第一次到達此地。由于國民黨軍隊守城時的破壞,學校附近的許多建筑物盡成殘垣斷壁,一些樓房的房頂木房架、地板都被當成燒料,甚至著名的斯大林大街(今人民大街)兩旁的街樹全被砍伐,慢車道鋪的柏油路面也被刨起來燒掉。當時學校的一些房舍正由先遣人員組織修理,我們從吉林來的學生一時沒有現成的宿舍,便在即將成為社會科學系教室的房間內搭地鋪睡了幾個星期。
這年的9月新學年開學后,為了慶祝新中國即將成立,學校動員全校學生一邊上課,一邊修整校園環境。我們每天下午到校部右側(今吉林藝術學院校址)清除戰亂時積下的大量殘土,平整場地,辟為操場,清除人行道上的大量垃圾,干干凈凈地迎接新中國建國的慶典。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這是人民盼望已久的偉大時刻。全校師生員工敲鑼打鼓、歡欣鼓舞,市里舉行慶祝大會,學校各系還分別舉行慶?;顒?。
建國后,根據東北局和東北行政委員會公布的《關于整頓高等學校的決定》,為使學校完全轉為正規化大學,學校將全校原有的3個系(社會科學、文學、自然科學)均擴大為學院,社會科學院也將原有的政治經濟、史地2個學科擴大為3個系,其中我所在的史地科劃為歷史系與地理系。新中國的大學課程,特別是文科幾乎都在徹底改革,教材必須重新編寫,這是需要時間的。因此,我們在吉林度過的第一學年全部課程全沒有講義,教師都在編寫新的講稿。學生學習主要是依靠課堂上教師講課的筆記,參考書也很少。建國后,這種狀況尚無明顯的改變。好在歷史學方面,出版部門應急趕印、翻印了幾種具有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觀點的著作,如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呂振宇的《簡明中國通史》、延安時期出版的《中國現代革命運動史》以及蘇聯科學院編的《近代史教程》等。我都設法買到。因此,在分系時雖然我對歷史、地理學科都很有興趣,但手頭有關地理方面的書籍少得可憐,便只好割愛選擇了歷史系。
建國后,根據政府的決定,學校教師改為低薪制,學生也由供給制改為助學金制,生活有了少許的改變。之前每餐幾乎是苞米楂子和白菜或蘿卜湯,冬季盡吃凍白菜,菜里放點兒干辣椒粉調味。之后有了高梁米飯,蔬菜偶爾有豆角、茄子,每周日還能改善伙食:主食為饅頭或大米飯,蔬菜中還有點兒肉或油豆腐。由于供給制時發下的衣服還可繼續穿用,我便將剩下來的錢用來買書。
1950年4月,學校根據東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的命令由東北大學改為東北師范大學,從此名副其實地承擔起為東北和全國培育中學師資的任務。同年夏,朝鮮戰爭爆發,不久,美國侵略軍將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并將炸彈投到我國東北城市。全國立即掀起了抗美援朝運動。我們同仇敵愾、義憤填膺,青年學生幾乎全體響應國家號召,報名參加中國志愿軍去朝鮮參戰。但除少數學生被選入空軍外,大多同學只能在后方做些為志愿軍炒面、為受傷的志愿軍傷員拆洗血污的棉衣等后勤工作。記得最初全體師生輪流冒著風雪,在體育系操場周圍的露天里埋鍋炒面。為保證炒面的質量,便改用晚飯后伙房閑下來的時間炒面,因鍋灶少只能由少量的人操作,學校黨組織便決定由全體共產黨員和積極分子在伙房炒面。我們白天上課,夜間不知疲勞地炒面至深夜,很好地完成了任務,為抗美援朝作出了貢獻。
1951年暑假結束,當我們班進入第四學年時,學校決定令我們班包括我在內的3名同學提前畢業參加工作,并派我們一同去北京,在新建的中國人民大學進修,去專攻中國革命史專業研究生課程。
回顧在東北師大及其前身東北大學的學習生活,我深深體會到艱苦奮斗是學校辦學的一貫優良傳統,正是堅持這一好傳統,使學校經歷了從初創向正規化大學發展的歷程。今天,國家的面貌同革命戰爭年月和建國初期已經有根本的改觀,但是艱苦奮斗的好傳統永遠不能丟掉。當然,堅持這一優良傳統的方式方法并不一定千篇一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這將會用適合的新的方式方法體現出來。
(作者為歷史文化學院1951屆畢業生,曾為政法學院教授,現已離休。
本文原載于《文蘊東師系列叢書·往事(一)》)